現代都市孩子活動空間小、坐著玩的時間長,雙腿活動量少,衍生愈來愈多「都市弱肌兒」, 這些體能上的挫敗經驗,將成為幼兒健康成長的新隱憂。
「為什麼我的孩子和同年齡孩子一起玩,永遠是跑最慢的那個?」家有四歲兒的喬喬媽相當困惑,女兒能跑能跳,看起來很正常,但在幼兒園和同學們相比,要不是動作慢半拍,就是跑步遙遙落後,懷疑孩子是不是感覺統合出了問題。類似的疑問也出現在家有三歲兒的小寶媽身上,孩子明明很會走了,但不知怎麼經常容易跌倒,擔心是不是扁平足或腳有問題,才走不好。
近來,醫院復健科及兒童骨科門診發現,愈來愈多小孩有動作協調性及平衡感不佳、手腳沒力、體能差、常跌倒等問題,一般家長在孩子兩歲前不覺得有什麼問題,多半是進入幼兒園,和同年齡孩子相比後,才察覺到差異。
3C育兒,孩子動得少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物理治療師蔡意茹說,這類孩子整體上都有體能不足的問題。通常她進一步詢問求診的家長,平時是否常帶孩子外出活動,得到的答案要不很少,有帶出門的,最常是去「逛街」,活動仍以室內為主,包括:玩平板、看電視或坐著動手就能玩的玩具。她觀察,現在都會區家長普遍「生的少、互動少、對孩子的保護又太好」,原本就促狹擁擠的都市生活空間,加上3C產品盛行,不僅改變了幼兒遊戲的型態,也限制了幼兒身體活動的範圍與強度。因此讓一群「都市弱肌兒」應運而生。「這其實不是病」,醫生多半認為,除了少數經評估需接受復健,「當孩子動得夠」,所有「問題」都將不再是問題。處方不是「動手」、「動腦」,而是「動腿」,替打造好體力打下良好基礎。
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也認為,這類幼兒可能天生運動神經就比較差,加上外在活動刺激又少,明顯反映在體適能的表現上。多半家長將孩子不耐走、走不穩,歸因是「扁平足」,實際上,幼兒期的扁平足,多半會隨著年齡的成長,足弓發育完整而改善,且醫學研究也證實,幼兒扁平足與體適能之間並無直接影響。 「現在小孩關在家裡的時間太多了!」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系主任黃永寬表示,相對於訓練幼兒的「腦力」,台灣家長常普遍不那麼在意「肢體能力」,認為「又不是要栽培運動選手」,因此更容易忽略讓孩子「動」的重要性。
國內外大腦研究早已證實,運動不只有助於大腦活化,更能提升學習能力。黃永寬也指出,零到六歲的嬰幼兒階段,孩子主要靠肢體活動來探索世界、經驗學習,他們主要的活動就是遊戲,並在遊戲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,包括怎麼跑、怎麼跳、了解遊戲的規則等,都是在學。成功的肢體學習經驗,能增進自信,讓孩子對新事物能勇於嘗試;反之,「笨手笨腳」的挫敗經驗,可能在同儕互動時受到嘲笑,更會影響日後的學習興趣。
每天30分鐘,活動大肌肉
目前在教育部制訂的幼教新課綱中,已將幼兒每日至少三十分鐘的大肌肉活動時間,納入規範,顯見適當活動對孩子的重要。 蔡意茹建議,家長應至少一週三次帶孩子到戶外活動。小孩三歲後,不需再倚賴嬰兒車代步,多鼓勵孩子自己走,走累了可以稍作休息,但不要孩子一喊累,家長就急著抱。此外,家長也應在孩子學爬、學走及發展跑跳能力的各個階段,多提供練習的機會。例如,還不會走路前多讓孩子爬行,一歲半時開始練習上下樓梯時,大人可以牽著走,下到最後一階時,讓孩子兩腳一起用跳的;兩歲後可以做墊腳尖練習,大人故意把東西拿在手中舉高再放低,讓孩子來搶等,都是生活中簡單就能打造好腿力的方式。
打造好腿力健康提案
一、跟孩子一起動面對少動、又不愛動的小孩,家長不妨透過互動遊戲引導。別忘了,大人的身體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,利用肢體接觸或隨手可得的生活物品,掌握「推(大人與小孩手黏手互推)、拉(手互拉像拔河)、碰(屁股碰屁股)、踩(踩腳遊戲)」4大原則,無論在家中或戶外,都可以輕鬆帶孩子動起來。幼兒體育專家黃永寬推薦以下3種適合親子互動的小遊戲:
氣球遊戲
1拍球:家長和小朋友將氣球往上拍,不要讓氣球落地,除了用手拍,也可用肩膀、頭、膝蓋等其他部位碰球。
2足球大賽:家長和小朋友用腳踢氣球。
3傳氣球:家長及孩子背靠背站立,將氣球由頭上傳給孩子接到後,孩子再由跨下傳球給家長。
4吹氣球:將氣球放於地上,小朋友及家長一起吹氣球前進。
5兩人運球:家長及孩子兩人面對面,用肚子頂著氣球前進,另可用頭、背、雙手抬著等方式運球。
紙張遊戲
1釣青蛙:孩子站在家長前面,家長將紙張舉高,孩子跳躍搶紙張,孩子跳高,家長再將紙向上提。
2雪花飄飄:家長與孩子面對面,家長將紙張平放,然後向上拋,讓孩子接住。
3奪寶遊戲:家長和孩子面對面,家長手上拿著紙張晃動,讓孩子搶紙張。
4小袋鼠:家長和孩子分別用膝蓋夾著一張紙,然後兩者跳躍互搶對方的紙張。
5溜冰大賽:地上放8張紙,家長及孩子分別以手腳壓住紙張滑行比賽。
毛巾遊戲
1抓尾巴:家長和孩子分別將毛巾放於褲子後方,分別搶對方的毛巾。
2洗澎澎:家長拿著毛巾假裝幫孩子洗身體,洗的時候邊指出洗的部位,或讓孩子說出要洗的身體部位。
3你拋我接:將毛巾打結,家長和孩子一個拋、一個接。
6小幫手:孩子將毛巾鋪在地上,並以雙手壓著毛巾滑行,如擦地動作。
5拔河:家長和孩子面對面,分別抓住毛巾的兩端互相拔河。
遊具推薦:滑步車
起源於德國,在歐美相當盛行的幼童滑步車Push Bike(又名平衡車)近來在台灣掀起一股「嚕車」熱潮。這種沒有剎車、輔助輪及踏板的滑步車,強調可訓練幼童平衡感、下肢肌肉發展,一般在兩歲後就可以學習。醫生張嘉獻認為,只要孩子喜歡、玩得高興,在安全的前提下,替他們挑選一項適齡的休閒運動輔助器材,如三輪車、腳踏車、直排輪等都是很好的工具,可以讓運動更有趣,並增進肌耐力與爆發力。因此,不要怕孩子摔倒、跌傷,不妨就放手讓孩子盡情玩吧!
二、為孩子找對鞋
幼兒發展階段,骨骼肌肉系統的平衡與協調都跟動作經驗有關,穿對適合的鞋子,有助於孩子動作發展。尤其剛會走路的孩子,是非常愛走路,探索新環境的,替孩子選雙好鞋,不僅能提供小腳足夠保護及支撐輔助,同時降低意外傷害、避免錯誤的走路習慣,才能讓孩子動得安心也更健康。
1. 依鞋子構造挑選
楦頭:與腳掌同寬、具包覆性,要能讓腳趾伸展自如。
鞋面:重透氣性,真皮、棉布及網布材質透氣好,合成皮、塑膠材質透氣性差。
鞋底:1 材質需防滑,以TPR材質及橡膠防滑度較佳,真皮及EVA材質的防滑性較差,鞋底有格紋可增加摩擦阻力。
2 需柔軟度適中、鞋兩端可微折45度。部分硬度可提供足部支撐與推進力,能完全對折的鞋底太軟,反而容易拐到。
內裡:強調透氣性,以布面及動物皮革透氣性和柔軟度較佳。塑膠及合成皮不透氣,小孩的腳容易流汗,易滋生細菌。
腳踝:完全包覆後腳踝,具有支撐強度。
開口:選擇大開口,較好穿脫,避免孩子在穿脫擠壓中不愛穿鞋。
2. 依功能性、年齡挑選
學步鞋(1~2歲)
●寶寶還不會走路階段,基本上不需要特別穿鞋,此時鞋子的「裝飾性」大於「實用性」。
●學步前期寶寶走不穩,鞋子重柔軟度,要能提供如赤腳貼地行走的感覺。
●學步後期寶寶走得較穩,也有較長行走時間,可選擇比前期略硬一些的鞋底及鞋面,較能提供支撐及推進效果。
跑步鞋(3~6歲)
●孩子能穩健步行,開始跑跳,鞋子重耐震及彈性,此時可選擇底部為EVA材質的運動鞋,比較輕、彈性佳。
●跑跳機會多,選擇黏帶式設計較容易穿脫,可避免因鞋帶鬆脫而絆倒。
涼鞋(2~6歲)
●好透氣及包覆性兼具,選擇腳趾和腳踝有包覆性的涼鞋,避免踢到硬物傷腳或扭腳。
●涼鞋僅適合一般外出行走,若要運動或跑跳,仍以運動鞋為佳。
3. 小提醒
1.買鞋還是要試穿,讓孩子穿著走走跳跳,脫下來檢查腳是否有壓紅點,或因過度摩擦而破皮。
2.買鞋時不要有挑大一點、穿比較久的想法,合腳大小應為腳放入鞋子後,尚留有一指幅的空隙。
3.學前階段不建議穿有跟的鞋子,會影響幼兒脊椎發展。
文章來源: 2015-06 親子天下Baby 10期 作者:邱紹雯